笔趣阁 > 转世袁世凯之大总统传奇 > 第12卷 第12章 十年冷战

第12卷 第12章 十年冷战

作者:裸奔在天堂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笔趣阁 www.52bqg.info,最快更新转世袁世凯之大总统传奇 !

    1929年夏,南大西洋。

    烈日当空,四艘挂着米字旗的巨型油轮出现在波澜不惊的海面之上。尽管英国已经失去了日不落的光环与大部分海域的控制权,但是不可否认,曾经的海上霸主在造船与船员的素质上依然不容小觑。这几艘新式油轮注册吨都在三万以上,时速超过25节,而且船队编队严谨、航行距离稳定,一看就知道指挥者经验的老到。

    领舰指挥舱内,已过不惑、满脸虬髯的船长端着咖啡,长长的出了一口气:“还好,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进入北约舰队控制的海域。”

    一旁的大副依然怀有几分担忧:“船长,海军部的通知会不会有误?中国人真敢拦截我们?”

    船长喃喃道:“半个月前北约舰队拦截并扣压了两艘中国的货船,以中国政府这些年强硬的外交政策,他们不会不采取报复手段。”

    两人正对话间,指挥舱的扬声器里响起望手的报告:“船长,九点钟方向发现中**舰,数量5!”

    船长连忙举起望远镜,只见远方的海面上五艘挂着双龙大旗的驱逐舰正高速驶来。“该死,看来中国人……”

    咒骂声还未停顿,为首的中**舰发出了信号:停船接受检查,否则后果自负!

    大副此刻也意识到对方来者不善,连忙请示:“船长,怎么办?”

    “加快速度,闯过去!”虽然这些年亚欧同盟与北约之间摩擦不断,但并没有什么过激的直接冲突,这位曾服役于皇家海军的船长也并不认为中**舰真的敢采取什么措施,加上他手下的四艘油轮航速超快,运载着英国本土目前最急需的大量原油。因此他决定闯一闯中国舰队封锁线。

    “轰----”四艘油轮刚刚加速,一发炮弹便从天而降,海面扬起一团冲天的浪花----这是实弹!虽然爆炸点距离船队十万八千里,不过英国船队上人人汗毛直立,船长毫不犹豫的下令道:“停船!快停船!给中**舰发信号。我们接受检查……”

    不一会,四架中国海军特有地亚龙式”舰载型多用途直升机飞临上空。每架“亚龙”配备两挺机载六管“龙渊式”机枪、8枚火箭弹并可搭载数名步兵。见几名身着迷彩服、全服武装的中国士兵绳降至领舰甲板上,英国船长迎了上去,操着生涩的中文叫喊道:“我们是英国商船,你们不能……”

    “对不起!”为首的中**官没有理会船长:“我怀疑你们的船上搭载了威胁到我国安全地货物,船队从现在开始由我接管!”

    船长和十余名英国船员围了上来。高声抗议:“我们是大英帝国的臣民,这艘船是大英帝国地领土,你们无权……”

    “砰----”中**官向天鸣枪,所有的抗议声戛然而止。就连弹壳掉在甲板上的叮当声都清晰可闻……

    这个事件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小插曲。不过它却折射了一战后十年内、也是20世纪20年代的主旋律----冷战。

    1921年,旨在对抗亚洲、保证北大西洋及沿岸地区安全地北约组织成立,而这个宗旨使得两大集团不可避免的形成对立;1922年,在英美两国开出的各种优厚条件与承诺吸引下,地处中欧的德国宣布加入北约;为了回应德国加入北约,在中国地主持下,泛亚欧联盟与中南美联盟各国代表于1923年初汇聚南京。宣布两个组织合并为国际联盟、简称“国联”。同时也宣告世界范围内全面对立地局面形成。由于刚刚经历了一战,各国都把恢复元气或者消化胜利果实作为主要国策。因此两大集团保持着克制,不过在经济、外贸、地区防御等等方面还是暗斗不断。

    一战结束后的10年内,世界经济走出一波急速上扬的曲线,而推动这一轮繁荣的主要有两个动力:恢复一战中受损的元气;以汽车、化工、电气技术为主动力量的新一轮技术革命。

    美国中途参战而且远离欧洲战场,战争中本土遭受的直接损失并不大,不过由于为协约国提供了大量地物资援助与战争贷款,当这场战争以一种不败而败地尴尬局面收场时,美国发行的大量战争债券变成废纸,无数银行家破产,金融业遭到强烈冲击。众所周知,从美国建国伊始,银行业就是工业地最大助推剂,甚至是美国政治稳定的基石。这场战争让美国国内的政治格局、工业发展进行了一次重新洗牌,至1923年,美国政坛才将势力范围重新划定,而至192年工业才恢复到战前水平。不过美国战前一直是世界工业第一强国,凭借先进的技术基础,至1929年时,美国汽车产量达到7万两(史实150)、平均每12人一辆汽车的水平,其产值占到全国总产值的4%;电器开始进入初级普及阶段,家电生产值突破两亿美元大关;炼油、化工、人造丝、化肥等新兴产业开始迅速崛起。

    英国与美国一样,一战中本土未遭到战火,但是其经济与工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殖民地与工业品出口。在六年战争中,大英帝国失去了大片的殖民地,而且国内工业依然停留在以钢铁、纺织等传统行业为主的格局上。从1921年至1929年,英国工业增长率仅为8%(史实12%),出口总额从90亿美元下降至56亿,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从14%下降至6.3%,工业品出口占世界份额从26%下降至15%,数百年的贸易顺差转为逆差,最高年份逆差竟然达到4亿英镑。由于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英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力量越来越强,在战时征收的一种“进口从价税”(税率33.3%)一直没有被取消,而且范围还有所扩大。另外,英国工业缺乏竞争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在战后恢复金本位制时英镑的定价过高,严重制约英国商品的出口。

    德国的困难除了战争对其国内的工业设施地破坏之外,还有为了筹集战争资金而大量增发货币引起的财政与金融混乱。一战过程中,德国马克贬值近12倍,物价失去控制。同时欠下中国巨额贷款成为德国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1923年,英国出于维持欧洲大陆均势需要。美国出于利用德国工业能力获利需要,两国又都不希望德国加入亚欧同盟,故联合北约各国出台了一个“道威斯计划”,给予德国20亿马克的贷款。在此计划的鼓励下,国际资本源源不断流入德国。从1924年到1929年,外国投资总数高达320亿马克,美国资本为主,英国资本其次。有了资金。加上雄厚地技术基础。德国工业与经济在1925年便恢复到战前水平,1929年汽车生产量突破35万辆,蒂森、克虏伯、西门子、曼奈斯曼、弗利克等大量超级工厂屹立欧洲。

    法国的情况要比德国严重得多。在战争中,法国人不仅没有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自己地东部几乎全部沦为战区。战火摧毁了法国一半的工业和三分之一的铁路线,加上战后又割让了部分殖民地,使得法国经济的复苏举步维艰。至1925年。法国钢铁产量从五年前129万吨下降至88万吨。汽车产量从4万两下降至不足2万,法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滑落到3%。在英美地帮助下。法国工业才勉强度过战后的艰难开始复苏。

    与以上各个参战国重建的艰难相比,中国战后经济的发展可谓顺风顺水。几年地世界大战不仅没有波及中国本土,反而让中国地工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积累了大量财富,这为战后的技术革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使得中国战后经济一开始便处于领跑的地位。

    其次,随着战后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资源优势越加明显。从技术上看,这场经济繁荣是以汽车、化学、电气为主导力量地技术革命,那也就意味着支撑这些技术地自然资源将决定这场技术革命的成果。据统计,至1929年,全球汽车产值为全球工业产值地8%左右,电器产品为4.5%,新型化工为3.7%,这三大新兴行业为世界经济增加了16%的工业产值。而在这三大行业的带动下,炼油业产值增加5.2倍、全球发电量增加2.7倍、新型矿产增加近50种。这种产业结构的巨变背后,石油资源成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而中国在一战中占据的那些石油产地开始显现出巨大作用。

    1922年,中华帝国石油公司更名为帝国石化集团,并将以本土石油开采为主的经营战略变更为以境外石油资源开采为主。同年,帝国石化集团在尼日利亚、科威特、哥伦比亚、墨西哥、苏门答腊岛、澳大利亚分别成立分部,同时在石油输出国联盟所有成员国境内成立分支机构,开始全球化运营。至192年,中国石油产量突破10亿桶,是世界第二大产油国美国的4倍(史实中美国29年石油产量为4.39亿)。而在中国的帮助下,墨西哥成为世界第三大产油国,29年的产量突破2亿桶(史实数据为1.82亿),紧随其后的是占据着今伊拉克地区的奥斯曼、拥有“南美波斯湾”之称马拉开波湖的哥伦比亚。实际上,通过控制石油输出国联盟,中国控制了世界8成以上的石油资源。在充足的石油资源与工业的支撑下,1929年中国的汽车产量占据世界汽车产量的一半,国内汽车保有量达到平均每10至15人一辆汽车的水平,不仅领跑世界汽车工业而且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其次,石油资源成为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敲开壁垒的重要武器。随着战后经济的复苏,各国为了保护本国工业的发展纷纷采取保护性关税壁垒,而两大对立阵营的存在,这种关税壁垒成了冷战时期抵御对方经济入侵的重要手段。在亚欧同盟内部,中国工业一家独大,而且中国政府对自己的小弟采取广泛地经济扶持政策,并从结盟开始便订立合理的关税协议和以中华币为主的国际结算体系。因此各个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合作还算顺畅。而在北约内部情况则恰恰相反,由于北约四个主要成员国英、美、法、德战前都算是工业强国,因此他们虽然在地方防务问题上达成一致,但在经济合作、特别是外贸方面却存在不小的分歧,其利益也难以统一。

    战后。乘着各国工业无法满足需求地机会,中、美两国工业品曾经一度占领大部分欧洲工业品市场。为了保护本国工业。就连一直崇尚绝对自由经济制度的英国人都出台了保护性关税措施,情况更加糟糕地德、法两国自然不甘落后,纷纷树立起贸易壁垒。不过随着汽车等工业的崛起,欧洲人感到了力不从心----他们缺油!

    1922年,当新一轮技术革命开始的时候。英、法、德等国对石油的需求越来越大,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石油产地。为了满足国内经济地发展,欧洲各国只能求助美国人的帮助,但是使用美国的石油也有不少的问题:其一、战前美国石油消费有20%依赖墨西哥进口(出自《世界石油美洲篇》)。现在墨西哥已经成为中国地鹰犬。因此美国石油增加地产量要优先填补这个空缺,而对欧洲出口必然有限;第二,美国出口的石油价格偏高,光是运输费用一项便让成本提升不少;第三、北约内部恩怨纠缠,美国人在石油配额上不好厚此薄彼,而各国为了争夺有限的美国石油又矛盾连结。就在石油问题成为欧洲人的心病时,中国在一战中的占领地却是捷报频传----中东、尼日利亚、苏门答腊、库页岛。仿佛中国人能变魔法一般在这些地方挖出了大量油井。让欧洲各国嫉妒得双眼通红。

    1923年,中国政府出台了一个“石油换份额”的外贸计划。即以合理的价格向欧洲各国输出石油,换取各国地低关税进口份额,从而一举为中国地工业品打开了西欧市场。至1929年,中国出口额高达270亿美元,其中石油占40%、工业品占50%,占领了30%以上的国际贸易份额。

    除了国外市场之外,新土地开发形成地内需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历史上,中国有三次大的人口迁徙: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而一战后中华帝国掀起的这次大移民,在人数规模与迁徙距离上,要比这三次移民潮大得多。从1920年帝国号召移民并公布移民政策至1929年,共计有近3000万中国人迁徙至一战中新占领的土地上。其中广袤的西伯利亚地区移民1100万,最北部移民点已经到达北极圈附近;西亚地区移民500万,最西部移民点位于里海东岸;东南亚及澳洲地区共有120万中国人移民,还有200万人迁居斯里兰卡、中东、巴拿马等地。

    移民速度如此之快,原因有三:第一个原因便是优惠的移民政策;其次是建国之初的第一次移民给大量百姓带来好处,很多国民把这次移民看做一个机会;第三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帝国政府没有把新占领的土地当作殖民地,而是当作自己的国土进行经营,并给移民点建立了良好的配套设施。

    1924年,帝国把新土地划分成60个行省和20个军事管理区,其中新建城市300余个、县级行政区2000余个,这些行政单位与本土同级行政单位享受一样的权力并承担同样的义务。为了加强这些地区的控制,帝国一直不停的在这些地区修建战略铁路及公路网,并与国内铁路网络相连。192年,西伯利亚铁路复线一期工程竣工,同时中国本土也有十余条南北向铁路与之相连,使得中国货物运往欧洲的时间缩短至5天,运输能力增加数倍;1929年,连接科威特与伊犁的科伊线贯通,并与秋明地区南下的铁路连接,成为中亚地区南北向的大干线;另外,东南亚地区的铁路线、海运航线、飞机航线也陆续开通,甚至通过在太平洋各岛的机场进行补给,每周还有两班飞机从巴拿马飞往中国本土。

    除此之外,帝国能源部于1924年出台了一项石油战略储备计划,核心内容是修建一套全国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送、储备体系。这套系统一旦修建完毕,不仅可以为中国提供充足的石油储备,还能直接通过管道向本土和欧洲供应石油、天然气,使得运输成本大大降低。在该系统的带动下,全国的天然气民用系统与供暖系统陆续动工,预计在20年内所有的城市居民将用上天然气,而长江以北地区、包括移民点也会在冬天享受到供暖。

    在战后十年间,由于技术革新,钢铁、纺织、水泥等产品的价格下降至不足战前的20%,这对传统产业形成很大的冲击,但是在中国,这却意味着开发新土地的成本大大降低。在占领地,一座座新城市、一条条新道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加上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给中国传统行业的高速增长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中国的新土地开发计划甚至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

    至1929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占全球工业总产值的41%,而美国为21%、德国14%、英国7%、法国3%,全球工业与经济中心已经转移到世界东方。更主要的是,加上意大利、奥匈、奥斯曼等国,中国已经具备了与传统强国一争高低的资本。

    除了经济上的竞争,国联与北约之间在军事上的冷战也从未停歇。1923年,随着“国联”与“北约”两大集团的形成,新一轮的军备竞赛就此拉开。为了对抗中国的“400万扩军计划”,北约各国纷纷出台新的军队扩充方案。

    在一战中,中国航母舰载机对纽约等城市的空袭,让美国人心里笼罩上了一层恐惧的阴霾。加上现在加勒比海已经被中国海军全面控制,牙买加、巴哈马、关塔那摩的中国空军随时可以威胁美国本土安全,这无疑是榻侧悬戈,无法安睡。1923年,美国国防部向国会递交了《1923年扩军计划》,要求在未来十年内建造20艘航母、30艘新型战列舰,并将空军战机数量提升到2000架,同时陆军常备数量也要扩充至150万。出乎意料的是,建国以来一直反对扩军的美国国会竟然以几乎全票的比例通过这个议案。在美国的带动下,英、法、德三国也相继出台了扩军方案。按照他们的计划,至1930年,北约各国海军将共计增加航母60艘、新型战列舰150艘、其他战舰500余艘;空军方面将增加战机4000架,常备陆军总人数达到1000万人。

    更加出人意料的是,得知了北约各国的扩军计划之后,中华帝国政府的扩军计划不增反减。1923年,袁世凯亲自下令削减扩军预算,除了增造八艘“洪宪级”重型航母的计划不变,海军计划增造的54艘其他航母变成3艘,原有的老式航母也“处理”给奥匈、奥斯曼、意大利等国。然而,这些被削减的预算并没有全部用于民间,而是大部分变成了“0”号院的研究经费……

    看了下书评,骂声一片,裸奔先说句:我有罪。多说无益,所以停更的理由就不再解释了。今天恢复更新,也是在慢慢找状态,谢谢各位的守候和等待。